- http://www.lwgcw.com
- 适应经济新常态,增强经济增长新动力,必须着眼于十几亿中国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的要求,积极创造好相关条件文/张立群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动力也在发生重要转变。要注重发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着力增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经济增长新动力首先来自于十几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创造和追求。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各类产品、服务的供给不断增加的支持下,我国居民生活消费正在从关注“有没有”,开始转向关注“好不好”,正在从解决“有没有”的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转入解决“好不好”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阶段,人民群众对衣食用住行等各类相关产品及服务,在品质、安全、环保、信誉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个性化偏好越来越突出,文化旅游健康等新的消费热点日益凸显,网上购物及其他消费活动迅速扩大。这些既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形成新的考验,也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适应经济新常态,增强经济增长新动力,必须着眼于十几亿中国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的要求,积极创造好相关条件。要针对经济转型调整的复杂形势,着力做好稳定就业工作,切实保障就业的平稳增长;要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缩小城乡、地区、行业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注重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要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和各类社会公共事业,构建基本生活保障线,减少后顾之忧,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要加大市场治理力度,改善消费购物环境,提高消费的安全性、舒适性、可信性、便利性。人民生活改善和消费活动的新特点,也对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只有适应这些新特点、新要求,才能够形成经济新常态下消费与生产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人民生活持续不断的改善活动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经济增长新动力还来自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意味着生产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改变。集中反映在市场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反映在成本水平明显提高。这些变化正在推动中国经济从一个做得快、做得多向做得好、做得优、做得省、做得清洁的新模式转变。这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必须优胜劣汰,生产必须相对集中,必须趋向小型化、智能化和专业化。在此背景下,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必然成为决定企业、产业对新常态的适应能力,进而决定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刚刚过去的2014年,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已经表现出来。传统行业、重化工业、大宗原材料行业在困难和压力下通过技术创新,加快从生产中低端产品转向生产中高端产品;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分别高2.2和4个百分点。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增强创新驱动的力量,坚持依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推动全面创新,注重依靠产业化创新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把创新成果加快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把政府工作重点由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的监管,转到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来,创造更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经济增长新动力也来自高水平的城镇化。城镇的发展水平既决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也决定着工业、服务业等现代产业的发展环境,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平台。我国既有的城镇化进程,基本是大城市主导模式,产业与人口过度集中于少数大城市,这就过早出现了城镇承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产业发展空间日趋狭窄;第二,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阻;第三,住房、汽车需求扩大受到抑制,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受阻。目前一线城市汽车承载能力正在接近极限,交通拥堵非常严重;支持住房建设的土地资源日渐紧张,供地数量趋于减少,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空间日渐狭窄。按照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加快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取代大城市主导的模式,积极化解城镇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必将释放出极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要抓紧落实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注重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系统的建设,注重城市内部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特别是地下设施与地面设施建设之间的配套。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在城市范围内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加快城市群内各城市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各个城市群整体功能和承载力提高,促进市场、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扩大,人口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2015年7月12日
Good to read: 增强经济增长新动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