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略看了一下殭屍股歐格(3002)的這幾年營運概況.
分析別人的公司不難,但能提出適當的建議卻很難. 財報很適合當內部員工參考資料,但其實好像又不盡然, 有些公司也沒把真實情況都反映在裡面. 所以財報還是當個參考資料之一,對投資決策應該夠了.
對我,財報功能是發現問題,提前預警, 對管理團隊提出經營問題和建言,讓大股東有一種時時被監督的警惕, 讓企業導入到一個正確的方向.
如果每位利害關係人都能善盡自己的義務, 就像一個國民關心自己國家的發展和方向, 老闆當然不敢亂搞. 其實小股東應該不時寫一篇分析及提問寄給上市櫃公司的IR, 讓這些殭屍股知道. 我認為老闆們會喜歡看這些文章 . 就像我上週請教三陽副總一些公司內部的問題,他們會覺得很新鮮.
一家公司老闆有沒有企圖心, 從歷年營收及EPS, 股東結構, 研發及產品線可以看出來到底這企業體質如何? 這比較難掩飾, 想掩飾,不仿就下市或併購消滅,但還是有人常年在資本市場裡一騙再騙, 我真的對這種人很反感, 人都會健忘,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健忘.
台灣資本市場的問題是在公司治理. 台灣人在台灣都玩不怕的, 到美國, 看看每一個下場如何? 我知道太多台灣企業的亂七八糟,但實在不想得罪人, 其實完美的企業幾乎不存在, 要能看出企業的美及取捨之間的拿捏. 而且寫文章 寫的好其實不容易, 要能分析的有理, 能提出建議和方向, 其實對外部投資人而言並不容易. 對我而言 我看這些資訊 常常就是看一個大概, 但資訊之間彼此常常會呈現一種矛盾, 而無法自圓其說, 這就是財報反映出的奧妙之處. 也許我再寫一篇歐格和同業的比較 ,例如台達電, 就很清楚對照出來企業的價值觀和優劣. 我無意變成一個刻薄的部落客, 但資訊不對稱其實比較吃虧的是散戶和員工. 年報上寫的公司治理如何如何, 往往事實都是這些的相反. 我也都只是看個大概, 例如電源行業安規要求是一個門檻, 安規證書事有一個年費費用. 一個產品,一個安規, 一個年費, 如果100個產品, 這安規費用應該在財報裡有交代, 一個月只賺270萬, 這安規費用 這以電源為產品的公司怎麼解釋? 這沒有大文章才有鬼哩. 公司看起來有很多產品, 但能生財的有幾個? 如果都能生財, 那ROE怎只有2%?
我要寫這些亂七八糟, 真的寫不完, 公司治理其實就像人體, 都是系統架構, 系統化思考會有助分析企業,但我還是那句老話: 重點是看出問題,提出方向和建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