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

[簡立峰專欄] 忘掉GDP,走向特色產業

我們不需要為年輕人創造機會,機會要自己創造,否則不會成功。未來其實很樂觀,唯一不樂觀的是,現在被衝擊到的這一代。但只要開始朝特色產業發展,一定會有希望。

現在社會常常覺得年輕人沒有機會,其實沒有任何一個世代的年輕人是有機會的,都是打出來的。什麼時候社會對我們的年輕人這麼沒信心?其實並沒有那麼糟,你如果去看30歲的郭台銘,他也是一無所有。但現在我們的角度卻說,整個30歲世代沒有一個郭台銘。但當時也沒有郭台銘啊,他也到40多歲才成功。可是社會看到幾個成功者後,倒回來去說整個世代沒有成功者,其實不太公平。

現在我們要的成功者可能不太一樣,當美國科技業和製造業都非常成功時,歐洲卻在發展音樂、藝術、舞蹈,這些是有錢人第二代走的路。台灣現在也有這種現象,下一代孩子應該不會開工廠了,而是走向高端服務業,或者文化藝術產業。所以台灣下個世代的影響力,計算方法可能不是GDP了,GDP是給開工廠的人用的。

今年台灣出生率到不了18萬,去年是22萬,台灣要好好正視一個問題,20萬左右的出生率已經維持有十年了,我們要看待自己是多少人口的國家?不管用國家或市場來想,我們要非常誠實地面對國家年輕人口的數目。中國大陸一個城市的出生率都比我們多,所以不要用國與國來比較,也不要用兩千萬人的迷思。台灣沒有兩千萬人,只有兩千萬人要照顧,但沒有兩千萬人可以來照顧別人。

以我們的出生率,只能算是一個不到千萬國家的人口成長,這樣一個國家的走法絕對不是什麼東西都做。一年16萬個孩子,各行各業都放一個人就剛好放滿了,而且他們不一定每個人都留在台灣,那我們就只剩十萬個小孩。這樣設計觀念就不一樣,要讓這塊土地開放出來,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過來。

我們可能不再創造高科技公司了,因為16萬孩子絕對養不了一個台積電,20年後台積電如果還要在台灣成為世界第一,一年只有16萬個新生兒絕對不可能。所以如果我是台積電,現在已經在全世界找人才,20年後,台灣電子業不是全倒了,就是都國際化了,比較可能是後者。

所以我們不用擔心台灣整體年輕人了,要讓他們走自己想要的路,不要再用「世代」的概念。我們很多國家主義、父權、長輩觀念都還非常強烈,但這些通通錯,年輕人就是要做他自己,他不應該擔心這個國家,這樣有一天才能找出他的特色。

我們過於把計畫經濟的概念放在年輕一代身上,可是台灣不是要比大比小,台灣是要發展特色。未來的台灣可能像現在看到的音樂產業一樣,是特色導向,先不要去算錢,16萬人賺了很多錢,殺得過3000萬人嗎?這是中國每年的出生人口。如果只有16萬新生兒,一定是發展特色。絕對有機會,只是不在製造業,也不在高科技產業,而是在生活產業。

很多中國人來台灣看到的特色,我們自己都看不見,他們覺得這裡的人都很客氣禮貌,而且空氣很好,他們相信台灣的食物是安全的。未來的台灣只要把這些事做好,比如做個安心產業(Trust),光是提供令人安心的食物,就很有潛力了(口述/簡立峰  整理/趙郁竹。數位時代雜誌2013年6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