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5日
全球著名PCB專用刀具大廠~創國精密
全球著名PCB專用刀具大廠~創國精密
文:林安妮
今年上半年,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一連兩次造訪TCT集團,第一次是在3月底,參訪TCT集團的江西南昌廠-百利精密刀具(南昌)有限公司,第二次則是在6月時,前往TCT集團台灣桃園總部-創國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參訪。
兩次拜訪經驗,都讓江董事長印象深刻,江丙坤給TCT集團的評價是,「具創業精神,成功結合兩岸優勢」、「創國的經營理念,也正是台灣精神的具體表現。」
透過網路搜尋引擎(Google)搜尋TCT集團:創國精密,會發現網路上有關創國的訊息,除了一般工商訊息外,這一家績優台商鮮少接受媒體訪問,不過,這家鎂光燈外的小巨人,卻是全球數一數二知名的印刷電路板(PCB)專用刀具-鑽針、銑刀的專業製造商。
22年前,在TCT集團成立之前,TCT執行副總裁陶嘉莉與夫婿鄭黃錚總裁兩人都各有一份安穩且令人稱羨的上班族工作,「那時候,台灣本土還沒有任何一家真正台灣人的公司會生產PCB專用刀具。當時的刀具皆仰賴日本、美國或德國進口。」陶嘉莉如是說。
陶嘉莉眼中的夫婿是一個一心一意想要打造民族工業的夢想家,這一點從他把最初創業公司取名為「台本金屬」,即可探知一二,「台本,就是以台為本。」陶嘉莉表示,創業之初,為了作出最好的刀具,鄭總裁還特別隻身飛往瑞士找尋造價昂貴的工具機到台灣,「當時,很少有台灣的同行會到瑞士引進昂貴的工具機,因為投資成本實在太大了。」
她表示,當時從瑞士進口一台工具機的價格,幾乎是台本全年盈餘的一半,所費不貲,還可能縮限了台本自主創新的能力。為了避免被進口機器宰制,在創業一、兩年後,台本決心要自行研發生產刀具的工具機,以主動掌握成本優勢,同時也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陶嘉莉笑說,直到今天,不少台灣同行仍是向日本或德國進口工具機,而今日的創國,卻靠著自主研發,開發出多款品質精良、精密度相當高的工具機來,偶爾還是會有同行來探問能否洽購TCT工具機,但基於商業機密考量,只得婉拒其他同行。創業超過20年,創國深深感覺,有技術才有根,有自主研發才有事業根基。
◆夢想家創業 堅持握有品牌與技術
TCT集團是在1988年立足台灣,在台設廠後的兩年,正值台灣經濟起飛期,當時的台灣就是以「台灣錢淹腳目」聞名於外。隨著台灣民眾的生活日漸富裕,TCT卻也遇上了當時不少中小製造業同樣面臨的困境,那就是找不到足夠的本土員工到工廠上班。
陶嘉莉說,以當時的技術,有一部份的刀具製程可以自動化,但有一部分製程,則需仰賴大批人力,「當時台灣流行玩股票,多數的民眾找工作也優先考量服務業,一般工廠想要找到足夠的操作員,就不是這麼容易的一件事情了。」
為了解決人力問題,TCT集團在台灣生產2年後,在1990年代初期,就決定將生產外移到馬來西亞的怡保,但在大馬設廠後。卻也發現,大馬雖然勞動力豐沛,但因種族、宗教、國情等因素,雇用勞工時也產生了很多狀況,讓TCT深感不便。
於是,爾後當TCT集團想要擴廠時,腦中就浮現了越南及大陸。1994年,TCT集團最終選擇在廣東惠州落腳,這也是TCT集團在兩岸布局的開始。陶嘉莉回憶,當時到大陸,是先跟別人租用廠房,專作來料加工,兩年後,才自己買土地蓋廠,當時大陸的市場還不算大,營業主力就是出口外銷。
◆突破人力瓶頸 靠研發、自動化彌補
TCT集團的惠州廠員工,一開始僅有數百人,後來隨著業務擴張,一路膨脹到擁有3,200多名員工,但這也讓TCT集團尋思,「要不要繼續這麼勞力密集下去?」
陶嘉莉解釋,要管理一家擁有3,200多名員工的工廠,公司本身也要付出相當龐大的行政成本,再加上,大陸員工流動率高,很多員工要離職時,還「順便」帶走了一些技術、在外頭跟老東家打擂台,這點也讓TCT集團屢屢思考,如何降低對人力的依賴。
TCT集團想出的辦法,就是繼續掌握關鍵技術,透過自動化來降低對人力的依賴。如今,惠州廠員工已降到約有1,800多名員工,剛開業不久的江西南昌廠,則約有600多名員工。
TCT集團透過自動化來降低對工廠人力的依賴,但對於能投注到研發的人力投資,卻是一丁點也沒少過,反而還持續加碼。陶嘉莉說,不論TCT集團怎麼外移部分生產線到海外,但關鍵的研發、測試中心與核心技術,仍舊是擺在台灣。
甚至在6年前,TCT集團還反向在台灣重新增設一部分生產線,陶嘉莉笑說,這是要讓台灣的年輕研發工程師能有更多機會、真正參與生產。
除此之外,TCT集團自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堅持要有自我品牌。在過去22年之中,雖然也曾經接單做過代工,但代工的比例始終控制在很小的幅度,TCT集團念茲在茲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自家的品牌跟技術,做到最好。
一直到今天,TCT每月生產的鑽針、銑刀高達2,500萬支左右,不僅穩居大陸市場銷售第一名,也是全球銷售第二名的世界亞軍。
◆台灣研發大陸製造 市場遍及全球與大陸
TCT集團立足台灣,布局大陸,同時還將掛有TCT品牌的鑽針、銑刀,行銷到全球各地去,目前包括美國、歐洲、蘇聯、愛沙尼亞、北非突尼西亞、巴基斯坦、以色列等地區,都買得到TCT刀具,TCT集團的銷售腹地已涵蓋全球30多個國家。
陶嘉莉表示,把製造業當成服務業經營,是TCT集團歷經22年仍處在不敗之地的關鍵。為了瞭解客戶需求,只要能力可及,TCT集團親自前往設立分公司,例如在美國、韓國與日本等地,都設立了TCT分公司。
她指出,TCT是自有品牌,TCT集團布建通路的方式是90%直營,僅10%透過經銷商,「因為透過經銷商展銷產品,固然也像是TCT品牌繼續朝海外延伸,但有時若經銷商未能如實反映客戶需求時,很容易導致TCT集團失去了服務客戶的機會。」
她補充,TCT的刀具不是一般的消費性產品,更多時候,是需要向客戶提供技術服務,因此若能直接面對客戶,就能直接處理客戶的各種疑難雜症。若是非不得已需要藉助區域經銷商時,TCT集團也相當強調要與經銷商一起成長,想盡辦法與經銷商保持最密切的聯繫,更多、更好地協助經銷商去服務客戶。
1990年代初期,TCT集團在惠州設立工廠時,多數的產品都是出口外銷,如今大陸也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原本外銷的刀具,也開始有一部分轉為內銷,目前TCT刀具有50%是在大陸銷售,其餘50%則是在台灣、韓國、日本、東南亞、歐美等海外市場銷售,也因此,TCT集團特別在昆山設立分公司,就近經營華東市場。
◆走過金融海嘯 創國迎向美好明天
去年,國際金融海嘯來臨,影響TCT集團部分獲利,所幸TCT財務穩健,面臨的考驗僅是「含水過冬、等待春天」。
陶嘉莉說,在金融海嘯期間,TCT集團與多數的同行,都只接得到急單,很多同行為了應付急單,都不敢作庫存,這也讓不少員工失去了加班的機會,「在大陸,很多員工為了多賺錢,都希望能夠加班賺外快,如果少了加班機會,很多員工就寧可跳槽換工作。」
為了保持員工戰鬥力,也怕員工大幅流失,TCT集團幾乎是以犧牲利潤的情況,降價接單並預作庫存,她笑說,景氣好,還不容易分辨出行業內的實力,但金融海嘯一來,等於是考驗所有人的實力。
22年一路走來,由小作大,TCT成為行業內的龍頭企業。陶嘉莉自評,TCT集團勝出的關鍵,就在於掌握自有品牌、同時掌握自製關鍵設備,這些都讓TCT比其他競爭對手更掌握優勢。
她說,TCT集團因為掌有品牌與關鍵技術,生產成本不僅可以自我調控,還可比同行低,「TCT集團最早把根留在台灣的理由,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是台灣人,一方面也是因為台灣人力素質高,對於智慧財產權保障也較為完善,提供了TCT集團成長的養分。」
近日兩岸順利洽簽「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陶嘉莉說,「只要是能夠提早降關稅,對於提升競爭力一定是有幫助」,她也樂見兩岸洽簽ECFA後,台灣經濟也將邁向新高峰。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