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日

關於台灣的財富驅動

Michael Porter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 國家經濟發展四階段:
1因素驅動;2投資驅動;3創新驅動;4財富驅動

台灣目前應該從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但我好像尚未感受到市場上創新的氛圍.  財富驅動是靠財富本身可以自動創造財富、成就經濟成長,就是理財, 投資,融資.  這真的滿可怕, 其實有些上市公司有這種傾向.  投資現金流佔淨利比重越來約高, 合併營收裡灌業外營收,本業停滯,  如果是如此, 真的要清醒一點看清自身處境.


台灣創新的環境算弱吧, 不習慣嘗試, 並接受失敗挫折. 少了創新的生態系統, 尤其在硬軟整合方面, 電子和機構就很不容溝通了,  創新活動的生態系建立並不容易,  我觀察到的研發合作的很少,OEM的多.  台灣除了極少數企業,一般還是習於控制成本、怠於人才投資,甚至大型企業也是如此. 主要還是薪資待遇問題吧. 老闆苛薄, 員工就不忠誠了.  有的老闆只想錢滾錢, 這就叫財富驅動, 對員工吝嗇, 員工自謀出路是必然. 沒人怎麼創新? 所以 還是錢滾錢, 業外投資理財,利息,收租收入越來越高,  有現金也是用來購置固定資產, 


"員工是最珍貴的資產" 卻無人才培養的作法, 是空談口號.  難怪人才會跑掉.  這是一種文化, 一種觀念, 很難改.  近10年台灣房價的漲幅與勞工薪資的停滯是一個很大的民怨,也不見有何改變.  其實英國也有同樣情況,低成長,低利率,貨幣寬鬆的副作用,  要調整培養創業的生態系,也需要時間. 


創業生態系, 是有創業家的願景,做創新的產品, 天使投資人的資金, 找新的市場, 帶動新工作內容, 創出新的工作機會,先有前人種樹,才有後者乘涼.  是環境, 是生活方式;,是一種心態, 不怕失敗 承擔風險的心態    而不是模仿與複製, 與依樣畫葫蘆的工作描述,工作職掌和流程.  革除舊思維行為的僵化. 大多數人沒有勇氣走自己的路.  這不容易.

資金方面, 有國發基金投資創投, 活絡台灣創業環境,  但台灣資金是充沛, 就是直接就"財富驅動"了, 人民不創新,或是不夠創新, (上班多年很多人都很累了還要創新?) 這種疲勞很可怕, 夢想小了,視野小了, 事業的可能性也小了. 正年少卻不輕狂, 沒雄心無壯志. 或是不年少,也無壯志, 等退休.  這樣很可怕. 加上人口結構改變,高齡化, 少子化,  沒有環境, 可能性都小了,哪來所謂成功案例.  


這問題滿大, 但無論如何,如果不創新,不創業,不找活路,不改變, 就直接炒股票,炒房致富了, 這樣的價值觀一定長遠對國家有很負面的衝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