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經濟部長鄧振中是經貿人員出身,長於經貿談判,對台灣經濟事務十分嫻熟,是公認主掌經濟政策的最佳人選,但台灣當前的經濟問題,不只在對外經貿事務,更重要的在產業轉型升級,面對大陸世界工廠失去優勢之後,台灣產業如何提高附加價值,讓既有的「台灣接單,外地生產」模式,發揮對國人的最大效益,是新任部長的一大挑戰。
以台灣最專長的資訊電子產品為例,近年來變化非常迅速,雖然Apple在iPhone 6系列上獲得相當的成功,但許多原有的領導廠商受到嚴重的衝擊,
如個人電腦領域Sony切割PC部門、惠普拆分出個人電腦與列印業務、以及IBM出售x86伺服器業務;
在手機領域,Nokia已成昨日黃花,而新盟主韓國三星則於2014年第3季營收大幅下滑,引領一時風騷的Sony亦於2014年提列大幅虧損。
台灣廠商作為這些世界大廠的關聯供應商,必須趨吉避凶,政府的產業輔導政策扮演重要角色。
這些領導公司的興衰當然有個別企業策略與執行因素的影響,
但就整體環境面觀察,可發現多數資訊電子產品已進入產品生命周期成熟期,其技術與規格已無法刺激使用者的換機慾望,一如目前個人電腦及智慧型手機所面臨的窘境,台灣產業及經貿主管必須瞭解全球總體環境變革所造成的影響。這包括以下幾項:
首先,必須面對歐美日等成熟市場需求趨緩的困境。資訊電子產品於成熟市場滲透率已高是導致成長趨緩的主要因素。
相對來看,滲透率低且尚未滿足的新興市場成長性仍在,故成為各國兵家必爭之地。不過其所需的產品規格迥異於成熟市場,分化而歧異的個別需求帶來新的營運挑戰。
其次,中國大陸產業政策亦是產業變化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擴大內需與產業升級等政策的大力推進。擴大內需使得大陸本土業者崛起,以高性價比挑戰跨國業者削弱其盈利能力與品牌價值,進而朝海外新興市場拓展;產業升級則造成製造成本漸高,導致原有世界工廠優勢褪色,亦使得部分業者將其製造產能向海外轉移以規避未來可能的經營風險。
最後則是新興國家的政策亦開始轉變為在地製造,除了因應新興市場需求迥異於成熟市場且產品規格具地方特色等因素之外,亦有新興國家挾內需與關稅拉攏外資業者投資建廠以推動在地製造等因素。
總結上述市場與產業變遷趨勢,跨國品牌效應降低與在地組裝比重提升,將對台灣業者形成經營挑戰,但也是發展機會。
挑戰是,台商在中國大陸布局已深的產業聚落,重要性將降低,而原本與跨國品牌的代工合作將受到侵蝕。然而,台灣業者也可從中跳脫代工宿命,於新興市場中扭轉以往的全球產業地位
未來產業定位與發展模式有以下三種思考,提供經濟部參考:
其一、可考量與新興國家的當地企業合資建廠或共推品牌,共同經營區域市場,取得快速進入的短期效益。此方式除可槓桿台灣業者擁有的產品設計及供應鏈管理能力,亦可運用台灣大型企業所掌握的全球運籌優勢。
其二、思考透過藉關鍵元件供應商角色與新興市場業者建立長期夥伴關係,尤其台灣零組件業者具有價格、快速、彈性與品質等相對優勢,透過整體解決方案,協助當地業者產品設計與製造組裝能力,加深產業供應鏈的鏈結效應。
其三、建議透過產業供應鏈加值服務來有效鏈結海峽兩岸與海外布局的整合運作。尤其對台灣產業而言,除了大型企業以外,中小企業也深受產業變遷影響,然而中小企業的規模與能力有限,透過此一加值服務,主動促進交易媒合、加速資訊溝通與協助物流運籌等,進而讓中小企業能凝聚成整體力量,共同切入新興市場之產業供應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