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2日

研發怎麼評量2? 科技預算應引領新興產業發展

科技預算應引領新興產業發展

「創新,或死亡」,這是美國矽谷的金科玉律。在全球化、新科技蓬勃發展的年代,創新是驅動經濟及企業成長的力量,研發則是科技創新主要的來源。明年政府科技預算扣除4G發照專款專用於補助行動寬頻應用之後,再度出現負成長,科技部長因此說,此對台灣科技長期發展恐有不利影響,自是有其道理。

明年科技預算999億元占近2兆中央政府歲出總預算約5%,說多並不多,只及韓國三星企業去年研發支出的1/3;說少卻又不少,占了台灣全部研發支出的1/4。如從預算成長的角度看,2002至2013年中央政府歲出總預算僅成長26%,科技預算卻增長68%,顯示政府對科技研發的長期支持。因此,在關切科技預算成長的同時,更值得關心的課題應是:科技預算是否發揮了其應有的功能?

科技預算係分由許多部會編列使用,每年的預算分配並沒有一定的標準。2002至2013年間,國科會(現科技部)占科技預算的比率由39.1%升至47.2%,成長103.2%,主要用於補助大學院校學術研究;中央研究院占比從8.3%升至11.3%,成長127.7%;經濟部占比從37.3%減為27.1%,僅成長27.1%,此三個單位占科技預算達85%。但是,預算增加,研發績效是否能跟著提升,卻是個問號。

美國媒體CNBC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教授Knott曾合作設計代表企業研發生產力的指標「研究商數(Research Quotient, RQ」,表示研發支出每增加1%,企業增加營收的比率,並據此選出RQ最高的50家企業;其研究結果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發支出越多,產出效益未必更高。

政府科技預算性質雖與企業研發支出不同,其績效量化指標仍可以各機關之研發成果收入占其科技預算的比率為代表,2002至2012年國科會之該項指標平均僅達0.112%,中研院亦僅0.236%,經濟部卻達2.591%,彼此落差甚大。以此對照各部會科技預算的成長,可知科技預算的分配並未以績效作考量,而且上、下游研發之間出現嚴重的斷層。

當然研發成果收入不是政府最終目的,創造新興產業才是主要的期待。1974年政府在財政並不寬裕的情況下投入4.8億元引進美國RCA積體電路(IC)技術,1977-83年長期支持大型積體電路(LSI)研發及建置示範工場計畫,經費占當時工研院預算約三分之一,1980年衍生聯電公司;1984-87年又投入22億元進行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研發,占工研院預算21%,1987年衍生台積電公司,從此奠定我國晶圓代工產業的厚實基礎。其後,政府再進行「次微米計畫」,帶動8吋晶圓廠投資及DRAM產業興起。

由於政府在半導體科技研發的長期投入,帶動IC及電子零組件成為我國第一大出口產業,占全球出口比重從2005年的8.7%提升至2012年的13.6%,居第二位;占中國大陸進口比重從22.0%升至24.8%,居第一位;2012年占日本進口31.9%,亦居第一位。
但是半導體IC之後,科技專案孕育新興產業的動能逐漸減弱。自2000年資通訊產業開始外移後,台灣就未能有新興主力產業接棒,在網際網路、行動上網興起的時代,流失掉發展的機會,此固然和產業及新興企業發展環境惡化有關,但科技政策未能有效發揮功能亦是主因。

綜整以上,政府科技預算雖仍應維持適度成長,但在若干方面亦應做適當調整,其一是擬定客觀績效評估指標,落實以績效作為預算分配的基礎

其次,上、下游研發之間應作緊密整合,務使上游學術研究成為創新的源頭。尤其是科技預算之外,政府為提升國內研究水準、建設世界級大學,2006-10年、2011-15年由教育部推動兩期「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總經費高達1,000億元;另外,為引導科技大學建構創新研發環境,教育部自2013年起執行「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經費4年52億元。經由前述龐大預算投入,大學院校的研發能量將可獲得大幅改善,因此該等預算的編列使用,在政策層次上應和科技預算併同考量,不可又有部會擁預算自重的情事發生。

最後,科技預算應配合產業政策,聚焦推動任務導向型的中長期科專計畫,例如5G行動寬頻技術、新能源車輛技術、先進製造技術等,以期帶動新一波新興產業的發展。

(本文已刊登於103.10.22中國時報A14版《尹啟銘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