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4日

找到出口成長遲緩的根源 對症下藥


財政部日前公布1月貿易統計,出口值為243.1億美元,年增率負成長5.3%,進口值213.4億美元,衰退幅度更大,達15.2%。

出口產品中,光學器材(面板)、資訊與通信,以及礦產品明顯衰減,壓抑1月出口表現;

若以地區來看,對中國大陸與香港出口減少10.3%,對東協六國減少4.7%,但對日、美、歐出口則分別成長4.8%、4.6%及0.4%。

依據財政部解釋,出口年增率衰退主要是因為農曆春節因素,進口大幅滑落則是與去年基期偏高有關;而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解釋更妙,1月由於適逢農曆春節,若以實際每日平均出口計算,反而有4.2%的成長,表現尚可。這樣自我感覺良好的解釋,若指望大家認同而可以高枕無憂的話,那麼,拚經濟、拚出口,也不必採取什麼策略與行動,用嘴巴拚就可以達標了。

從1月份出口成績去掉春節因素的幾近不成長(尤其對中國大陸),及進口全面下降的情形下,顯示去年12月重拾那失落的出口數據所造成第4季經濟成長2.92%,只是短期的提前出貨現象,而非真正的景氣顯著回春。如果是顯著的景氣回春,出口不會暴起暴落,也不會區域落差巨大,更不會大幅減少進口機器設備及原料。

日前中國大陸也公布1月份出口,結果年成長10.6%,增幅高於去年12月的4.3%,也遠高於外界預估的成長0.1%。各界對於此一結果的解讀,落差更大,有些認為這是企業為套利所衍生的貿易摻水現象,當然也有人認為這種現象乃歐美景氣復甦所致。倘若中國大陸的貿易數據是摻水現象,那我們可能得開始更關注大陸經濟泡沫虛構的風險;倘若,1月的貿易數據是真實的,那麼,更顯示台灣經濟不僅與歐美景氣復甦脫節,也與中國大陸的供應鏈產生斷鏈現象

因此,與其為1月份的出口表現不如預期找理由,還不如認真檢討出口結構的風險與困境,探討為何台灣近年來出口成長的遲與緩,其中「遲」,係指過去台灣出口總是能夠領先各國率先脫離不景氣,但近來卻是反應遲鈍,甚至不反應,由此顯示,台灣產業及出口已與國際需求主流脫節;在「緩」的部分,過去台灣出口動輒兩位數成長,但現在只要正成長,我們可能就要喊表現好了,這又顯示台灣出口產業競爭力持續弱化中。

近六年來,我國在全球主要進口市場包括美、歐、日、中及東協市場占有率全數下降,下降幅度較小者如美、日、東協市場,約下降0.3個百分點;嚴重者像是中國大陸市場衰退2.5個百分點,以中國2013年進口值1.95兆美元來算,這2.5個百分點就是487.6億美元,也就是我國3,000億美元出口的16.3%,這麼驚人的幅度,是短暫的嗎?不是,這樣趨勢還會持續下去。

雖然目前政府也擬定出口策略朝市場多元、商品多元及策略多元三面向發展,但這真能解決台灣出口與各國需求脫節、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嗎?實在令人懷疑,況且,現在政府到底還有多少的政策工具,可以指揮或引導出口廠商賣什麼、賣到哪裡?現實上,在未來不算短的時間裡,台灣的商品出口已沒有衝量的可能,與其用傳統的拓銷手法,倒不如重新檢視商品出口內涵,將結構引導至創造附加價值的出口找出到底哪些產品、哪些地區、哪些類型可以回饋台灣較高的附加價值,由價值的提升創造成長動能

另外,服務出口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近年來台灣服務出口全球排名已停止下降,維持在第26名,主要原因來自國際旅行服務出口大幅增加所致,從2008年59億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117億美元,顯見事在人為。但其他所謂高知識密集服務出口,卻少得可憐,例如,通訊、金融及資訊服務出口,才分別為5億、9.4億及9.3億美元,政府一天到晚在國內喊政策鬆綁,一到成果檢驗時才赫然發現,放在國際上比較,可謂毫無進展,這種態度及執行力,恐怕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2014/02/15 經濟日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找到出口成長遲緩的根源 對症下藥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486911.shtml?ch=fb_share#ixzz2tLyQepMw
Power By 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