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時代變遷 台灣希望與俄羅斯交流

時代變遷, 台灣現階段已開始希望與俄羅斯交流.

台灣的方向很確定, 將在未來更融入世界經濟體, 更開放,更多元. 更走再中國大陸前面. 會有更多的新移民.  這跟扁政府時代,或李登輝時代的政策方向非常不同, 更不用說兩蔣時代. 馬總統政策主導台灣成為一個更自由開放的經濟體.   他的目標顯然希望台灣的人,貨都能暢其流. 去哪都免簽証,零關稅. 我不知道是否大家都有看到他和他的團隊(其實不是他一個人) 做的這些"大事".   真的很不容易,如果相較台灣發展的不同階段. 現在台灣的開放方向和企圖是很大的. 

馬英九總統接見台俄空運服務協定俄方簽約代表團,莫斯科台北經濟文化協調委員會主席羅伯夫, 馬總統盼深化雙方合作關係,期盼未來兩國能實施相互免簽證措施,開設空運定期直航,增進兩國人民經貿與文化交流。

馬總統指出,俄羅斯為一泱泱大國,天然、科技及人文資源等均甚豐富,並以其悠久歷史與文化聞名全球。我政府重視與俄國的交流與合作,期盼未來兩國能實施相互免簽證措施,開設空運定期直航,以增進兩國人民的經貿與文化交流。

因為政治,過去我們無法吸收到俄國文化的精華, 俄羅斯過去大多數人只在書上讀過, 實際交流很少.  以前台灣在冷戰架構下,是美國扶持下的民主政權,是美國東亞防線的前哨. 現在國際經濟及局勢有了調整. 台灣簽了ECFA, 希望加入TPP, 也需望與俄國增加交流. 以前蔣經國太太蔣方良是俄國人,戒嚴時代, 但我們根本沒有與俄國交流, 那是個壓抑的冷戰年代, 是政治 是歷史的造化.現在看到台俄增進交流.實在很感慨.


國民黨其實與俄國有很深的淵源.

聯俄容共

孫文晚年所推動,引入蘇聯政治訓練、軍事及財務的外援以協助中國國民黨國民政府政策。
由於中國國民黨軍事力量不足以反抗當時北洋政府,兩次保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護法運動均以失敗告終,孫文認為必須建造自己的軍隊。在西方國家拒絕給予孫文援助情況下,新成立的蘇俄卻宣布廢除前沙俄與中國部分不平等條約,利用中國國民黨發展起組織輸出共產革命
1922年8月,越飛北京任蘇聯駐華全權代表,首先致函正在洛陽軍事實力最強的吳佩孚將軍,希望建立合作關係,但遭到吳的拒絕。然後越飛在上海孫中山會面,與孫中山會面後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孫越宣言),開始國民黨與蘇聯及中國共產黨(共產國際的中國分部)的合作關係。
在孫越宣言中,蘇俄表示,承認中國對外蒙古的主權,承諾不在中國進行共產革命,認為共產主義制度不適合中國國情。孫文與蘇俄的關係才日益密切。

冷戰英文Cold War)指的是從1947年至1991年之間,以美國北約為首的西方集團,與以蘇聯華沙東方集團兩者之間的長期政治和軍事衝突。
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國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
美國及北約代表了自由民主制資本主義政體,
而蘇聯和其他鐵幕國家則代表了一黨專政共產主義政體,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
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子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柏林封鎖(1948-1949)、韓戰(1950-1953)、蘇伊士衝突(1956)、古巴飛彈危機(1962)、越戰(1959-1975)、蘇聯入侵阿富汗(1979-1989)、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子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
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
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
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和開放政策(1985)。
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其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
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
所以看到總統說台灣希望與俄羅斯多交流, 其實是向舊時代正式告別,面向一個新世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