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2日

產業圈

最近把版面調整回來並加上QR code, 字體也放大,應該是好一些了.

在產業訊息方面, 以摘錄的方式po文 但不主動發文. 這樣對原作者比較尊重,  

一篇文真可能有益的只有一句話,那就摘錄一句話.  

海量時代,時間都有限, 看重點即可. 好文當然就整篇分享. 

鴻海最近要分拆數個事業群, 連接器, 網通, 通路事業群打算分拆出去, 一點都不意外, 一定是走向控股公司的形式,不然要cover每個公司的P/L,怎麼可能? 
成熟的(成長有限,衰退無窮的) ,不賺錢的分割出去這是必然.  

所以求大不見得是健康. 國家,個人也是這樣. 道理是一樣的.

另外 台灣的產業體質是以製造為重心,  當然現在看到搞服務業的東協就有點忌妒了, 
但製造業V.S 服務業 這本來就是一個難題. 
美國歐巴馬政府還推製造業文藝復興計畫要求美國製造業回國.  

所以不要抱怨, 但他國的經驗要學,要看, 而且要趕快學. 
台灣還在討論開賭場, 已經慢了不知多少年. 
東協發展很迅速,我大概10年前,在這一區做過BD和Marketing.  
當年跟很多菲律賓,印尼,越南,泰國的資料處裡中心和網管公司打交道. 

只能說,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當新加坡以超越拉斯維加斯的賭場和全球觀光客搶生意、馬來西亞拿出亞洲新金融中心的稱號吸引全球資金瘋狂投資、泰國則用創意產業大舉輸出文化,台灣到底要用什麼資本,和這些國家競爭?"

我們應該低下頭,和走在前面的東協,學習服務業的新把戲嗎? 


所以, 又要向服務業靠攏?  
反正, 這裡產業一直都這樣搖搖擺擺. 這終究是一個商業問題. 

相較於服務業,製造業是資本密集產業,以「生產產品」為營運中心,因此,效率和成本是最大的考量。經建會前主委、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陳添枝就指出:「台灣經濟根深柢固的『Cost Down』(削減成本)思惟,正是因為政府從八、九○年代開始,長期太過重視製造業。」
「製造業是以工廠為核心,但服務業是靠創新和異質化,如果沒有人才,沒辦法辦到。
所以,其實台灣也很多在談創新, 製造業的創新其實就是在價值鏈的再優化. 就是 LEAN (不理解這個字,可以GOOGLE一下), 精進研發,製程28奈米到20奈米再到14奈比, 這就是在企業內真正創新要面對的現實.  

"品質,環保,節能,省電,便宜" 這是 製造業的終極哲學. 
當然,效率經濟不見得適合所有行業. 太追求效率是有缺點的,讓人短視 追求短期具體成效,卻失去遠大目標和理想.這些缺點都要注意.

電子業,製造業是很難談什麼商業模式創新;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其實是常發生在網路科技業. 所以 不要為難老闆,   
每一行特性不一樣. 台灣要搞個第三方支付, 都沸沸洋洋這麼難了, 
常常創新最大的困難是在 "說服別人" 這件事上.

台灣的人力資源是滿適合發展雲端技術和大數據, 政府想調整成知識經濟, 但現實又是以製造業為本.  台灣一直都是這樣. 目前我們在數位經濟裡是敗的滿慘的, 你用雙A的NB,但你用什麼雙A的軟件?  

很明顯 產業不均衡, 到後pc時代,慘了. 
講到雲端, 大陸如火如荼以後發優勢在追趕.    我用超過10個以上大陸的網路服務.  台灣落後他們,  那就學阿.   華為雲計算是投入上萬人在開發.  日以繼夜每天上萬人就搞這個. 這種精神當然有前途阿.

但台灣小, 搞大數據是沒什麼搞頭的, 最後只會又變成政治口水,  小老闆特多,幾百人的公司就覺得自己是台灣龍頭的公司比比皆是, 要大數據 幫老闆決定? 這樣老闆不就失業了?  
雲端有價值的地方還是它的ROI,  " 怎麼用" 才是重點,並不是要搞個全民大數據運動, 
這是老闆的功課. 低成本,高技術門檻, 高附加價值, 節能省電省水不用地, 當然首選這一行阿. 

有點扯遠了,本來只是告知一下版面找回來.  那些PO文,最後要閱讀吸收,才會變成自己東西.這時代GOOGLE 一下,什麼沒有呢?

談產業,再爬文與我網友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