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日

財經觀點/打破悶經濟 產業結構應調整


如何打破台灣「悶經濟」僵局?我認為,台灣現在問題不是失業率高低,是台灣企業「賺不到錢」;政府該進行「產業結構全面調整」,扶植中小企業的年代應該結束,政府該發展並扶植至少15家國際級的大企業、大財團,讓大企業去扶植中小企業,彼此共生共榮,才有辦法在全球競爭。

台灣的大企業還是有獲利,但中小企業從去年第4季到今年第1季經營很辛苦;台灣有800多家上市公司,但1年獲利加總才9000多億台幣,還抵不過美國1家蘋果電腦或沃爾瑪。

台灣經濟過去安定力量是靠5、60萬家中小企業;但中小企業的年代已過去,隨著時間會逐步被淘汰,政府政策需要隨環境改變調整。想想看,台灣若有15家「三星」企業,那就不得了。
我相信經建會官員很清楚這個問題,但有時因為朝野不合,造成立法院延宕很多經濟民生法案,不是只有行政部門有責任。

有人希望證所稅修正案過關,可望為經濟解悶,但台灣基本面並沒恢復,證所稅即使過關,股市應只有「短期興奮」。若觀察本益比,會發現美股本益比僅18倍,但台股本益比已有21、22倍,這代表美國企業有賺錢,但台灣企業普遍沒賺錢,並非好現象。

台灣另一個該檢討的是房地產政策,過去10年,台灣「真正賺飽」的產業大概只有不動產業者。金融海嘯後,全球房價都跌得四腳朝天,僅華人世界不動產漲翻天;大陸人買房是抵禦通膨,新加坡人買房是避險,但台灣人買房卻是「錢太多了」。

台灣房市變成金錢遊戲,是因為台灣的購屋交易與持有成本太低,像大陸以房屋總買價的3%當契稅,買戶帝寶若要3億,契稅就是900萬元;但台灣現在收不到100萬元。我認為,除了首購族之外,購屋交易成本要大幅提高,以政策懲罰這些金錢遊戲者。

台灣現在一些地方房價炒過頭,房子蓋了3、5年,但住房率不到3成,更糟糕的是,政府並沒有分到房市多頭的「這杯羹」,從奢侈稅沒有多少進帳就可看出。

至於貨幣政策,台灣沒辦法像美國、日本去印鈔票救經濟,我們的貨幣政策自己決定不了,還是要看大國像美國的臉色。

台灣曾經是「四小龍之首」,心態上還是老大,但台灣已是沒落的貴族,若再不醒過來,遲早會被邊緣化。

(本文由朱炳昱口述,記者孫中英整理)
【2013/06/03 聯合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財經觀點/打破悶經濟 產業結構應調整 | 商業企管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7940853.shtml#ixzz2VCHnEorB
Power By 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