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6日

苹果产业链上的中国企业


王鑫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2年08月22日

 “创新主要由市场需求推动,中国是一个价格驱动市场,而不是创新驱动市场,所以你会看到在展会上充斥了很多低端产品,手机套或者其他乱七八糟的垃圾。”,iHealth Labs欧洲区副总裁吴伟·迪戈博士(Dr. Uwe Diegel)在日前在京结束的苹果产业链大会上对作者表示。

历时四天的Macworld Asia数字世界亚洲博览会暨苹果产业链大会(以下简称Macworld Asia)日前在京结束。展会上的产品以硬件为主,app软件开发类较少。很多来看展的果粉,对苹果产业链里的中国企业印象是:低端、没有技术含量。中国移动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员甚至在微博上说,这次Macworld大会简直就是一个iPhone壳展。

IT业内不少人也有同样的看法。Macworld大会在美国已有27年历史,去年开始在中国举办。 此次Macworld大会由为期两天的论坛研讨和为期四天的博览会两个部分组成,他们大多只是选择参加其中的开发者论坛研讨会,而对博览会没有太大兴趣。

7月19日,CNNIC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中国企业在如此庞大的移动终端市场中本该大有作为,但是参会的国内参展商的产品还是以手机、平板电脑保护套为主,很难发现国产自主研发的有创意的独立电子产品。

苹果公司日前发布的2012年财年第三财季财报显示,其第三季度营收为350.2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85.71亿美元增长23%。其中中国区第三季度的营收高达57亿美元,同比增长48%,占亚太地区总营收的三分之二。

然而,美国《时代周刊》在解构iPhone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假设iPhone卖100元,美国赚走了其中的50元,而中国只能赚到10元,其余则归于日韩和其他国家。在苹果所打造的生态系统中,中国企业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利润少、技术含量低。Macworld大会只是一个缩影。

即使是简单的手机壳,国内也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土耳其品牌TTAF得到了美国HBO(Home Box Office,有线电视网络媒体有限公司)的授权,其设计研发的一套“欲望都市”系列手机壳价格大概在300-500人民币之间;美国高端苹果配件公司X-doria则与国际知名动漫Hello Kitty展开跨界联名品牌合作,其推出的手机壳售价也能卖出好几百人民币的价格。

和国外厂商注重发展品牌相比,国内厂商只能以价格取胜。深圳某品牌的手机壳只卖几十元一个,依然无人问津。

“我们从不担心消费者会觉得我们产品贵,只担心我们的牌子不够响。” TAAF中国总代理徳旭贸易公司陈茂策说,“我们的手机壳单价在400、500元,卖的就是自己的牌子,我们不怕被山寨,那些花几十块钱买山寨货的人可以说根本就不是我们的消费者。”

参会的果粉们,实际上已经用脚投票了。在Macworld大会现场,欧美、日本的一些高端品牌展位门庭若市。美国希捷公司(Seagate,全球最大的硬盘、磁盘和读写磁头制造商)推出的 Backup Plus移动硬盘,Twelve South(专为苹果公司生产支架的公司)的魔杖(Magic Wand)都吸引了大量果粉围观。与此相比,来自深圳、东莞的生产保护套类产品的厂商却只能靠销售人员四处发传单招揽顾客。

这种差距不仅让中国参展商尴尬,也让看展的果粉无可奈何。“一边是富有创意的高科技产品,一边是毫无技术含量的手机套。要是你,你去看哪个?”

iHealth Labs公司此次带来的产品“全球首款移动互联血压计”,iPhone和iPad用户通过下载一个app和一个绑在手臂上的小设备就可以实时检测血压。中国天津的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其大股东。

但吴伟·迪戈博士(Dr. Uwe Diegel)却说:“不管从法律上还是从概念上来说,我们都是美国公司,或者我更愿意说我们是天生的国际品牌(born-global brand) 。” 他还打了个比方:“假设苹果的大部分股份归中国公司所有,就说明苹果是中国公司吗?事实上不管谁拥有股份,苹果的品牌价值将超越股份所有者的属性,在观念里它就是一家美国公司。”

研发、销售是微笑曲线中价值最丰厚的两端。中国企业莫非看不到?

深圳、东莞的一些小厂商其实对此心知肚明,但是大多心有余而力不足,“自主研发投入人力、物力太大,做响自己的品牌又要大量的市场宣传公关,我们实在负担不起。”一家深圳手机壳厂商的销售代表这样坦白。

一些有实力的大厂商对自主研发也持观望态度,香港典丽照明有限公司是一家做中高端照明产品的公司,2012年开始涉足苹果周边产品的生产,推出了集充电、照明、音响为一体的t’light多功能台灯。公司市场及营销经理文超说:“产品研发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我们这次先试水,另外我们也担心国内的果粉的热情是不是能延伸到苹果的配套产品上。”

苹果产业链中的中国企业对走品牌联合、技术创新的高端产品路线的犹豫态度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有很多朋友就买20、30元的手机壳,一个星期都不带重样的,还特别不理解我花几百块买一个手机壳,说我有病。”展会现场的资深果粉王奇美说,“他们都认为像手机壳这样的装饰品,根本没有必要花上好几百。”

走出展会,面向现实,这些几十元一个的低端手机壳在中国并非没有市场:在天桥上、在地铁口、在中关村的小店里随处可见,并且大多生意不错。

中国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发布的《2011年中国iPhone用户调查研究报告》显示:54.1%的iPhone用户为普通员工,也就是说大量的iPhone用户并非“高富帅”,让他们花掉一周的工资去买一个手机壳,或许不是那么现实。

一方面建立品牌、研发创意新产品的高投入带有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对低端产品还是有需求,这样很多中国企业就难免会选择比较稳妥的市场策略。依然存在的低端市场空间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牵绊,但若在低端廉价中安于现状,或许不久的一天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会压死中国企业这看似庞大的骆驼。

王鑫是纽约时报中文网实习生。
本文编辑:邬静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